网站公告:
诚信为本:市场永远在变,诚信永远不变。


科普知识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科普知识

一次难以忘怀的摄影大展“成年礼”

发布时间:2025-11-09 12:46:57点击量:

  有幸获邀参加2025年“多彩贵州:第18届中国原生态摄影大展”,虽然早出发傍晚归颇有些累,却感悟甚多。

  大展从9月27日至10月27日为期三十天,我只参与了27日的活动,虽仅仅一天时间,脑海却似乎容纳不下太多的收获。来到现场,心扉一下便被 “六百年历史遗韵,三千里家国情怀”展览主题牢牢抓住,这是围绕贵州神奇大地历经600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品牌“屯堡文化”展开的摄影大展,不来看看岂不留下终生遗憾?

  大展令人目不暇接的项目,时间上有分段、有衔接,所有分项都挤着去看与听,为智者所不取。自己虽非智者,自量身体状况与精力后也只能做些适当的选择:抓住开幕式前不长不短的时间,仔细欣赏了一部分精彩摄影作品;开幕式结束后,利用午休时间回味观展印象,咀嚼众多摄影精品留在脑海中的印象,杷梳心灵感受;下午去聆听“屯堡文化主题交流会”专家们的高见。

  摄影这门活我是彻底的门外汉。早年间想留下自己岁月的印痕,也曾拿着入门级的相机去东照西拍,结果被同事们说“你是在浪费胶卷。到有了手机的年代,自己的机子虽然也算上得了档次,拍下来的风景与人物照,还是被嘲笑为浪费手机电量。尽管如此,既得以参加这场“多彩贵州:第18届中国原生态摄影大展”,心里还是有所触动和思考,借此把它说出来。

  2025多彩贵州·第十八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在贵州省安顺市旧州古镇开幕,摄影作品自然融入古镇院落、街巷、广场,打造“没有围墙的露天艺术馆”。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

  展出的照片五光十色,各有千秋,都是摄影家用精心构图、深邃思维、凭着高操技艺的创作。每帧照片都蕴含深奥的技术,都在表达作者对摄影对象的思考。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记录屯堡社会、个体与家庭生活、随着时光推移发生的点滴变化,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,令人叹为观止。

  在一般人的认知中,摄影这门艺术,既能让当代、当地人感受到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空间中从未感受到的美;又能让异地、异乡、异国的人在足不出户,或有机遇而无时间的人,同样感受到异地、异域人文地理与风土人情的另一类美。这种对美之爱,正是人类奋力向上,不断进取的追求。

  2025多彩贵州·第十八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在贵州省安顺市旧州古镇开幕,摄影作品自然融入古镇院落、街巷、广场,打造“没有围墙的露天艺术馆”。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

  大赛展出的每幅摄影作品都让人震撼,都具有画面以外的张力,令参观者折服。几乎每个摄影师在介绍自己的作品时,都能娓娓道出它的子、丑、寅、卯,道出自己的奇巧构思,并将之与图像人类学、民族学、美学联系起来。但在我这个毕生从事历史研究的人眼中,摄影与历史学的关联性更加紧密。

  如果加上史前时代,人类出现在我们这星球上至少要以数十万年计。史前人类没有文字,但也有记录人生的思考,唯一的办法是极简笔的岩画,那些今人难以识辨的符号,其实就是最早的美术作品。比起岩画,人类的摄影要晚得多。在欧洲,15、16世纪出现了以透镜代替针孔的暗室,而对成像的解释却到17世纪J。开普勒才完成。而这之间人们对社会的记忆首先是文字。

  中国历史上的《史记》《汉书》是公认的最早两部正史,却都没有任何插图。《后汉书》首设《地理志》,对山川风物进行了描述,却也并无具体绘图。之后,“图经”一类地方志进入生活,我们才能通过形象的图看到地理与山川及建制的分布。历史上绘画的诞生,堪称摄影技术的最早探索。只不过所运用的工具,一是笔杆,一是机械而已。

  对于贵州这类边疆之内地,“图经”类志书的诞生已经是15世纪的事。《(弘治)贵州图经新志》是贵州迄今存世的第一部方志,也是第一部以图经的形式记录贵州历史的文献。从《(弘治)贵州图经新志》到明、清、民国的省志、府州县志,再到当代的《图说贵州六百年》,我们感受到的是社会不能只有纯文字的历史文献,更需要具有直观感受、生动形象的历史记录。因此,在我这个历史研究者眼中,摄影作品绝不能单纯追求美的享受。因为摄影更重要的一个使命是对历史的具像记录,摄影家们有着更重要而神圣的使命,那就是让自己的作品成为未来研究今天的重要文献依托。

  “多彩贵州:中国原生态摄影大展”已经组织了17届,今年的为第18届。这届大赛主题鲜明、内容丰富、组织严谨、气氛热烈,展现出一项大型活动连续成功举办的风采。这的确也是应有的成功,因为18岁是人的成年,在社会活动中它也是经验的积累与成熟的标志。我希望更深信成年后的“多彩贵州:中国原生态摄影大展”,一定会越办越出彩,以一种成年、成熟,朝气勃勃的精、气、神,走出贵州,走向世界,成为全球瞩目的文化项目。仅就这一点而言,中新社贵州分社的劳动一定不会白费,一定能在中国特色现代化贵州实践进程中留下自己的印痕。

  图为摄影大展大地艺术装置“屯堡高台”吸引媒体拍摄。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

  在27日下午的“家国·烟火·秘境——屯堡文化主题交流会”上,听了来自四川、安徽、安顺等地教授和摄影师的发言,不由对以屯堡为对象的摄影,屯堡文化的研究与宣传,有了一些思考。

  屯堡文化是贵州神奇大地历经六百年积淀下来的重要历史遗产,不惟举世罕见,更绝无仅有,如今已成为一块响当当的文化品牌。但目前所接触到的研究与摄影作品,大多停留在物质、非物质的民居建筑、服饰饮食、节日习俗、地戏表演等方面,这显然远远不够。

  如果我们始终围绕几个典型的屯堡村落群做文章,就只能让观众看到屯堡一些唯美的直观细节,感受不到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。作为贵州“四大文化工程”之一的“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”,要求我们深化对屯堡文化的研究,并使摄影作品能穿透相纸,让观众感受它背后深厚复杂的文化内涵。所以,无论是屯堡文化的研究也好、摄影宣传也好,都有必要认真思考,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。而这个空间是存在的。

  贵州屯堡是一种特殊的军事防御体系和区域治理结合的枢纽集群。它与历代“戍卫与垦耕并顾”的国家政策有渊源关系,但并不是一回事。西汉时的戍边士兵携家属屯田,曹魏时对军屯、民屯进行整合,唐至宋元将边疆与内地结合,元朝在各行省广设卫所屯田,都不存在明朝贵州这样的屯堡区域治理单元结构。

  有鉴于此,我们似乎不能永远只站在安顺话屯堡,而应有更广阔的视野。贵州的屯堡既是明朝初年为消灭盘踞云南的残元势力,完成国家一统,派遣30万大军征南,在贵州各交通要冲设置卫所的产物,更是穿越历史时空的文化遗存。研究屯堡文化需要从明初、甚至整个明王朝的角度去加以考察。只要跳出屯堡村寨看屯堡文化,就能发现屯堡不仅只是一种地域文化,它具有很高的宏观价值。结合明代在贵州推行的政治制度、军事制度、具体行政建置,遍布贵州的屯堡所反映的是明朝的一个政治侧面。明王朝边疆地区国家战略的实施,卫所制度与屯田政策的推行,对贵州原有社会结构、文化生态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,现存的屯堡正是这种影响的活态物证。

  2025多彩贵州·第十八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在贵州省安顺市旧州古镇开幕,摄影作品自然融入古镇院落、街巷、广场,打造“没有围墙的露天艺术馆”。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

  明代屯堡的出现,推动了土司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的过渡,为明永乐年间开启的改土归流、贵州行省的建立、百余年的经济大开发,起到了奠基作用。从这个角度出发,未来屯堡文化的研究及宣传都需要更高的立足,更广阔的视野。如果我们能从制度层面、军事层面,以及贵州城市发展与经济重心转移层面,去对屯堡文化展开研究,那就不仅能扩大贵州屯堡原生态摄影的影响力,也将推动“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”工程的深入。

  零零碎碎的上述感受,算是本次获邀参加“多彩贵州:中国原生态摄影大展”“成人礼”的些许收获。

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。 刊用本网站稿件,务经书面授权。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,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